Ads 468x60px

2012年9月15日 星期六

中秋的習俗



中秋賞月
賞月是中秋節的傳統活動之一,《禮記》早有記載「秋暮夕月」,意為拜祭月神,逢此時則要舉行迎寒和祭月,設香案。至唐宋時期,賞月之風更盛,關於中秋的詩詞也層出不窮,如辛棄疾的《木蘭花慢 中秋》、蘇軾的《水調歌頭》等。《東京夢華錄》更有記載:「中秋夜,貴家結飾台榭,民間爭占酒樓玩月」。
桂花,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食品,以糕點、糖果最為多見。
燈籠
人們在中秋節夜晚提燈籠.或將燈籠掛在門前。
月餅
賞月和吃月餅已經是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了,俗話說:「八月十五月正圓,中秋月餅香又甜」。月餅一詞,源於南宋吳自牧的《夢梁錄》,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。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,寓意家人團圓,寄託思念。同時,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禮物。

中秋夜燒塔在中國南方的福建、江西、廣東、廣西等地農村很流行。塔身有碎磚和瓦片以及樹枝幹草等搭建而成。圓窯形,下寬上尖,內為空心,中秋晚上點燒,常常會有燒塔比賽,塔燒得越通紅越好,燒得越旺越有彩氣。
其他
台灣陰曆八月十五的中秋節是個重要民俗節日,全台灣放假一天。至今,台灣一般民眾仍普遍有賞月吃月餅、柚子的習慣。而地區性的文化,如美濃地區的客家人於中秋節宰食水鴨公;宜蘭地區除了月餅,還吃一種以麵粉製成,中間抹上黑糖烘焙而成的「菜餅」;南部地區也有在中秋節吃麻糬火鍋的習俗。[2]
1980年代中期,台灣開始興起中秋烤肉的習慣。其來源的說法有很多種。一說廣告商影響[3],二說是夜間賞月時飢餓,野外烤肉便成為流行。這習慣相信是於此年代,台灣經濟起飛,生活西化,連帶影響傳統的民間習俗,嚴格講起來,台灣的中秋節烤肉的新節慶民俗應該是烤肉習慣的延伸。近年來於台中市宜蘭縣新北市等更舉辦中秋封街烤肉。
近幾年也有以「節能減碳」、「減少空氣污染及垃圾」或「飲食健康」等理由反對烤肉的聲浪,使得較少有官方舉辦的大型烤肉晚會。部份縣市政府更禁止在公園等公共場所烤肉。
廣東各地,中秋賞月時常吃月餅柚子芋頭栗子菱角月光餅也時有所見。
浙江東部,與全國其他地方略有不同,中秋節是在八月十六,而非八月十五,並且傳統上名稱也是直接叫「八月十六」,與端午、重陽、冬至不同。
江浙一帶,除了普遍的豆沙鹹蛋月餅,還有「鮮肉月餅」。鮮肉月餅不像其它地區的月餅,只有在中秋期間吃,而是一年四季都很流行。鮮肉月餅是蘇式月餅的一種,起源於江蘇揚州一帶,口味屬於甜味,做法屬烘焙類。蘇式月餅相比廣式月餅,相對而言吃多了不會有油膩感覺,也不會太甜,產生高熱量。
福建廈門地區還有博餅的習俗,而且博餅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,在廈門海滄大橋旅遊區建設了廈門博餅民俗園。
香港的中秋節公眾假期定在農曆八月十六日(中秋節翌日),某些學校和公司允許學生和員工在八月十五日下午開始放假。人們除了在中秋節選購月餅之外,楊桃、芋頭仔、菱角都是中秋節慶食品。近年香港興起各種各樣的新式月餅,如冰皮月餅便大行其道,在中秋節晚上,市民會到公園燃點蠟燭、掛燈籠,甚至煲蠟,但因為安全理由,香港政府1990年代起已嚴厲取締。在全港各區的主要公園亦設有大大小小的中秋綵燈裝飾,點綴氣氛。另外,在銅鑼灣大坑舉行,一連三天的舞火龍活動,是每年一度的傳統節日客家儀式,於農曆八月十四至十六一連三天舉行,祈求消災解困。此外,亦有些地方的習俗會向長者送贈長壽麵或給後輩送贈豬仔餅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